新闻快递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快递 > 正文

我校 2025年寒假世界名校海外访学项目圆满收官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13日   浏览:


我校 2025年寒假世界名校海外访学项目圆满收官

 

2025寒假,我校来自各学院的28名学生奔赴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香港、澳门等 6个国家(地区),参加联合国训练研究所、剑桥大学、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等海内外名校项目,涵盖全球治理与国际金融、领导力与创新素养、人工智能与智能管理、商业与人文、商业与金融,人文与社会科学、商业法与法律实践、新闻传播与新媒体、商务沟通与领导力等课程。满载收获而归!


学生感言


1、联合国寒假访学报告

    交通学院 刘科

2025年寒假期间,我有幸参与罗“全球治理与国际金融(美国纽约、华盛顿)”项目,在纽约与华盛顿两座国际政治经济中心展开了为期两周的深度访学。此行以全球治理与国际金融为主题,通过参访国际组织、学术交流、模拟实践及文化探索,我不仅学习了国际金融体系运行机制与全球治理的前沿议题,更在跨文化互动中深化了对多元价值观的理解。以下从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与文化视野三方面总结此行收获。

一、专业认知:触摸全球治理的脉搏

本次项目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实地参访国际机构,理解全球治理的复杂性与国际金融体系的运作逻辑。在联合国总部、世界银行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参访中,我深刻体会到国际组织在协调国家利益与全球公共利益中的关键作用。世界银行专家分析了多边机构如何通过贷款政策调整和技术援助平衡经济增长与风险控制;而联合国难民署的讲座则聚焦难民问题,揭示了全球治理中“责任分担”机制的矛盾——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资金支持、政策承诺上的分歧,恰是当前国际协作的缩影。

二、实践提升:从模拟谈判到跨文化协作

项目设计的实践环节极大锻炼了我的国际事务参与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从模拟联合国中我感受到了博弈中的共识构建。在联合国总部的模拟会议中,我代表一个非洲国家参与以“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为议题的谈判。这一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国际谈判不仅是立场的对抗,更是利益交换与话语策略的博弈,需兼顾原则坚守与灵活性。此外,“To Win As Much As You Can”的游戏我认为是此行的高光时刻。规则要求四组通过合作或竞争获取积分,但最终胜出需全体总分达标。前两轮各组为短期利益选择“背叛”,导致总分停滞,甚至有的组成为了负数;每次间歇的主动沟通后,还是不能做到以“轮流牺牲局部利益”策略实现集体突围。这启示我:全球治理的本质是“非零和博弈”,唯有超越零和思维、建立信任机制,才能破解“公地悲剧”。

三、文化反思:在碰撞中重塑认知

访学不仅是知识输入,更是文化价值观的对话与重构。美国国家美术馆与航空航天博物馆的参访,呈现了截然不同的文化叙事逻辑。前者以《独立宣言》手稿等等展览凸显“自由精神”的普世性,后者则通过阿波罗计划展区强调技术霸权背后的国家竞争。这种叙事张力让我意识到:任何国家的文化输出都隐含意识形态选择,批判性看待“他者”话语是跨文化研究的必修课。纽约处处有冲突与包容的都市图景,曼哈顿的摩天大楼与哈莱姆区的涂鸦墙共存,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内,抽象派画作与难民摄影展并列。正如国际组织官员所言:“全球治理的终极目标不是消除差异,而是搭建差异共存的规则框架。”

此次访学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全球治理的多维挑战,站在时代变革的十字路口,此次访学经历将激励我以更开放的姿态参与全球对话,在学术深耕与实践中探寻中国青年在全球治理中的独特价值。


2、剑桥大学寒假访学感想

    蒙古学学院 井灏洋

伦敦塔桥的雾总裹挟着铁锈与河水的气息。十年前多媒体教室里,电子白板上的纪录片正播放蒸汽船穿过桥洞的瞬间,数学老师用三角板敲着屏幕说“注意抛物线形悬索”,粉笔灰却簌簌落在我们偷传的《雾都孤儿》扉页。那时泰晤士河于我不过是练习虚拟语气时反复出现的抽象名词,直到某个早读看见晨雾漫过教室窗台,恍惚间将江南的樟树轮廓晕染成了威斯敏斯特的尖顶。

后来雾的意象在雅思听力里愈发具象。地铁报站声里的大英博物馆希腊柱廊,总与耳机中《帕台农神庙史》的英音讲解共振;深夜刷题时牛津街的霓虹透过单词书扉页,在"Westminster Abbey"的词条旁投下玫瑰窗的光斑。那些年攒下的硬币在储钱罐里叮当作响,与听力真题里碎片大厦观景台的电梯提示音渐渐同频。

真正站在滑铁卢桥上已是十年后的深秋。夕阳正将圣保罗大教堂穹顶的鎏金剥落成蜂蜜色,泰晤士游船穿过桥洞激起的浪花里,忽然浮现出当年教室黑板上的抛物线方程。暮色里的伦敦眼在脑海中缓缓转动,每个胶囊舱都盛着不同时区的星光——东侧金融城的玻璃幕墙折射着纽约的黎明,西侧国会大厦的飞扶壁下还凝固着十九世纪的黄昏。

剑桥的晨雾总带着康河的水汽。推开国王学院礼拜堂橡木门的刹那,十六世纪的管风琴声突然与记忆中校园广播的英语听力重叠。数学桥畔举着自拍杆的游客不会知道,三百年前牛顿在这计算榫卯结构时,曾将草稿纸折成小船放入溪流。如今那些载着微积分公式的纸船,或许正潜伏在剑河青苔斑驳的拱桥下,等待某个划独木舟的学子用桨搅碎水面上的量子力学公式。

在牛津博德利图书馆的穹顶下,羊皮卷轴的气息与咖啡机蒸汽微妙对峙。阳光透过拉丁文铭牌的缝隙,在阅读器荧光屏上烙下十五世纪的手抄本残影。基督教堂学院的方庭里,爱丽丝漫游仙境的兔子洞依旧藏在紫杉树根处,只是树荫里刷Tinder的留学生,早把怀表时间调成了格林威治标准时区。

某个黄昏在伦敦塔城墙根迷路,乌鸦的羽翼扫过都铎王朝的箭痕,智能手机导航的蓝光却将玫瑰战争的血色译解成AR导览图示。当血色残阳浸透白塔墙砖,珠宝塔里的帝国王冠突然与便利店关东煮的雾气产生蒙太奇叠印——女王权杖上的非洲之星钻石,在玻璃展柜里折射着东区市集的霓虹残影。

于暴雨日躲进圣潘克拉斯车站的哥特拱廊,维多利亚时代的红砖穹顶下,高速列车正将巴黎的晨光运往爱丁堡的暮色。车站书店的《双城记》封面上,狄更斯笔下伦敦的煤烟与巴黎的雾霭,此刻都融进我手中拿铁蒸腾的热气。电子屏列车时刻表的绿色荧光里,忽然认出十年前那个在课桌下偷看英文小说的自己,她瞳孔里闪烁的正是此刻欧洲之星穿越英吉利海峡隧道的灯光。

如今回忆立在剑桥菲茨威廉博物馆的台阶上,回看中国展厅的青铜爵与希腊廊柱的影子在暮色中交融。玻璃柜里的景德镇青花瓷突然泛起波纹,倒映出大英博物馆阅览室环形穹顶的虚影——那些在古籍边距写下眉批的学者,是否也在瓷釉的钴蓝色里见过泰晤士河上的鸥鸟?当秋风卷起满地银杏叶,忽然听见两种文明在时空褶皱里的私语:所有语言的时态变幻,不过是为让消逝的晨雾永远停驻在未完成式的河流。


3、东京大学访学记

蒙古学学院  散斯日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国际学术交流已成为高等教育和科研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作为亚洲顶尖学府之一,东京大学不仅在学术研究上享有盛誉,其独特的校园文化和历史底蕴也吸引了无数国际学者和学生。在此次的访学我们大致了解了东京大学的学术研究概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日本的科研环境和教育体系在访学期间,我们先后参观东京塔、格力高琦玉工厂、浅草寺、东京国立博物馆、合味道拉面工厂等地,对东京的城市文化和企业文化做了大致的了解。此外,在体验日本茶道、书道和舞蹈的过程中,较为具体的感受日本的文化一些之前通过影视、书籍等接触过,但是不慎了解的东西也豁然开朗,明白了其中的原因所在。这篇报告将详细记录本人此次访学的所见所闻,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感悟。

一、东京大学参访

东京大学,作为日本首屈一指的高等学府,其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学术成就使其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踏入东京大学的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给人一种庄重而又不失活力的感觉。校园内绿树成荫,古老的建筑与现代的科研设施交相辉映,仿佛在诉说着这所学府百年来的辉煌与变迁。

                           

二、东京塔参观

东京塔,这座象征着日本战后复兴的标志性建筑,可以被视为是垂直空间的文明隐喻自1958年建成以来,一直是东京乃至整个日本的地标之一其设计灵感源自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但东京塔以其独特的红白相间的外观和333米的高度,成为了东京天际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广播电视塔,东京塔不仅承担着信号传输的重要功能,更是游客们俯瞰东京全景的绝佳地点。

登临东京塔展望台时,这座1958年建成的红白铁塔与远处晴空塔的玻璃幕墙形成有趣对话。脚下密集却井然有序的城市网格,让人想起东大教授提到的“集约化社会”概念。夜幕降临时,涩谷十字路口的人潮与银座奢侈品店的橱窗,又揭示了消费主义与传统价值观的碰撞。这种立体化的城市空间,恰似日本社会的缩影——在有限资源中追求极致的秩序与美感。

参观东京塔的那天,天气晴朗,阳光洒在塔身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我们首先进入塔内,乘坐高速电梯直达主瞭望台。电梯门打开的瞬间,眼前的景象令人惊叹。透过巨大的玻璃窗,东京市区的全景尽收眼底。远处,富士山的轮廓若隐若现;近处,高楼林立,街道纵横交错,车水马龙。我们不禁拿出相机,记录下这壮丽的景色。东京塔以其在文化和社会中的影响,成为了日本流行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出现在无数电影、电视剧和动漫中。

参观结束后,我们来到塔下的纪念品商店,挑选了一些具有东京塔特色的纪念品。这些纪念品不仅是对此次参观的纪念,更是对东京塔这一地标建筑的致敬。东京塔的参观,不仅让我们领略了东京的美丽景色,更让我们感受到了日本在工程技术和文化传播方面的卓越成就。

                           

三、格力高琦玉工厂参观

格力高琦玉工厂位于东京附近的琦玉县,是格力高公司最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格力高作为日本著名的食品公司,以其创新的产品和高质量的生产标准而闻名。此次参观,我们有机会深入了解格力高的生产流程和企业文化,感受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卓越表现。

进入工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整洁有序的生产车间。工厂内设备先进,自动化程度高,从原料的投入到成品的包装,几乎全部由机器完成。我们跟随工作人员的引导,参观了饼干和巧克力的生产线。在生产线上,原料经过混合、成型、烘烤、冷却等多个环节,最终变成我们熟悉的格力高产品。工作人员详细讲解了每个环节的技术要点和质量控制措施,让我们对食品生产的复杂性和精密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参观结束后,我们来到工厂的展示厅,品尝了格力高的经典产品。这些产品不仅口感美味,而且包装精美,体现了格力高对细节的追求。我们还参观了格力高的历史展览,了解了公司从创立至今的发展历程和重要里程碑。通过这次参观,我们不仅对格力高的生产流程有了直观的了解,更对其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有了深刻的认识。格力高琦玉工厂的参观,让我们对日本食品工业的先进水平和高标准有了更深的体会。

四、浅草寺参观

浅草寺,作为东京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佛教寺庙,不仅是宗教信仰的中心,也是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浅草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628年,传说两位渔民在隅田川中发现了观音像,遂建寺供奉,这便是浅草寺的起源。经过多次重建和扩建,浅草寺如今已成为东京乃至全日本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

踏入浅草寺的雷门,巨大的红色灯笼上写着“雷门”二字,气势恢宏。穿过雷门,便是著名的仲见世街,这条长约250米的街道两旁林立着各种传统店铺,售卖着人形烧、团子、和服等具有日本特色的商品。漫步在仲见世街,仿佛穿越回了江户时代,感受到了浓厚的传统氛围。

进入浅草寺的正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巨大的香炉,信徒们在此上香祈福,烟雾缭绕,香气扑鼻。我们跟随人群,参拜了正殿内的观音像,祈求平安与幸福。正殿的建筑风格庄严肃穆,屋顶的飞檐和雕刻精美绝伦,展现了日本传统建筑的高超技艺。

在浅草寺的参观中,也有人体验了抽签和祈福的仪式。抽签是日本寺庙中常见的活动,游客可以随机抽取一张签文,上面写有吉凶预测和人生建议。我们每个人都抽了一张签,有的抽到了“大吉”,有的则是“小吉”,大家互相分享签文,笑声不断。祈福仪式则是在寺庙的祈愿板上写下自己的愿望,挂在指定的区域,祈求神明保佑。

浅草寺不仅是宗教信仰的场所,更是日本传统文化的缩影。通过这次参观,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日本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浅草寺的每一处细节,都体现了日本人对传统的尊重和传承,让我们对日本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欣赏。

                           

五、东京国立博物馆参观

东京国立博物馆位于上野公园内,是日本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博物馆之一。博物馆成立于1872年,馆内收藏了超过11万件文物,涵盖了日本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艺术、考古和历史遗产。作为日本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东京国立博物馆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宝库,也是公众了解日本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场所。

进入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宏伟的主馆建筑,融合了西方新古典主义和日本传统建筑风格,庄重而典雅。我们首先参观了日本美术展区,这里展示了从古代到近代的日本绘画、雕塑和工艺品。其中,浮世绘版画尤为引人注目,这些色彩鲜艳、构图精巧的作品,生动地描绘了江户时代的风俗和风景,让我们对日本传统艺术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考古展区,这里陈列着从日本各地出土的古代文物,包括石器、陶器、金属器等。通过这些文物,我们了解了日本从绳文时代到古坟时代的历史演变,感受到了古代日本人的智慧和创造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展区内还展示了大量与中国、朝鲜半岛等地的交流文物,这些文物见证了东亚地区悠久的文化交流史。

在亚洲艺术展区,我们欣赏了来自中国、韩国、印度等地的珍贵文物。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东亚各国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反映了历史上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例如,中国的青铜器、陶瓷和书画,韩国的青瓷和佛雕,印度的佛像和壁画,都让我们大开眼界,感受到了亚洲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参观结束后,我们来到博物馆的纪念品商店,挑选了一些具有日本特色的文创产品。这些产品不仅是对此次参观的纪念,更是对日本文化的致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参观,不仅让我们领略了日本乃至亚洲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也让我们对博物馆在文化传承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

                           

六、合味道拉面工厂参观

合味道拉面工厂位于东京附近的横滨市,是日清食品公司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日清食品作为全球知名的方便面制造商,以其创新的产品和高质量的生产标准而闻名。此次参观,我们有机会深入了解合味道拉面的生产流程和企业文化,感受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卓越表现。

进入工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整洁有序的生产车间。工厂内设备先进,自动化程度高,从原料的投入到成品的包装,几乎全部由机器完成。我们跟随工作人员的引导,参观了方便面的生产线。在生产线上,面粉经过混合、压延、蒸煮、油炸等多个环节,最终变成我们熟悉的合味道拉面。工作人员详细讲解了每个环节的技术要点和质量控制措施,让我们对方便面生产的复杂性和精密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参观过程中,我们还了解到日清食品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工厂采用了多项节能措施,如利用太阳能发电、废水循环利用等,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此外,日清食品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通过捐赠和志愿者活动回馈社会。这种对社会责任的担当,让我们对日清食品这家企业产生了更深的敬意。

参观结束后,我们来到工厂的展示厅,品尝了合味道拉面的最新产品。这些产品不仅口感美味,而且包装精美,体现了日清食品对细节的追求。我们还参观了日清食品的历史展览,了解了公司从创立至今的发展历程和重要里程碑。通过这次参观,我们不仅对合味道拉面的生产流程有了直观的了解,更对其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有了深刻的认识。合味道拉面工厂的参观,让我们对日本食品工业的先进水平和高标准有了更深的体会。

七、日本茶道体验

日本茶道,又称“茶之汤”,是一种以品茶为媒介的综合性文化艺术。它不仅仅是一种饮茶的方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追求和谐与宁静的生活哲学。茶道起源于中国,但在日本得到了独特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文化。比较突出的是,日本茶道诞生了一期一会的茶道哲学

我们的茶道体验是在东京一家传统的茶室进行的。茶室布置简洁而雅致,榻榻米上摆放着茶具和插花,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茶道师傅首先向我们介绍了茶道的基本礼仪和历史背景。茶道强调“和敬清寂”的精神,即和谐、尊敬、清洁和宁静。通过茶道,人们可以暂时远离尘世的喧嚣,回归内心的平静。

在茶道师傅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如何正确地进入茶室、如何行礼、如何欣赏茶具和插花。茶道的过程非常讲究细节,每一个动作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规范。例如,进入茶室时需要先鞠躬,表示对主人的尊敬;品茶时需要双手捧起茶碗,轻轻转动,欣赏茶碗的纹理和色彩。我们学习了茶筅搅动抹茶的“の”字轨迹,品尝了和果子与薄茶的微妙平衡。老师强调:“茶道不是表演,是通过每一个动作修心。”跪坐时膝盖的酸痛、捧碗时指尖的温度、茶室中刻意保留的“虫噬”窗棂,都在传递“侘寂”之美。当老师用竹勺舀起热水时说“这瓢水此生仅此一次”,我突然领悟到日本文化中“当下即永恒”的生命态度。

茶道师傅为我们演示了如何点茶。点茶的过程包括温碗、投茶、注水、搅拌等多个步骤,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精确的控制和专注的态度。我们仔细观察茶道师傅的动作,感受到了茶道所要求的细致和耐心。

随后,我们亲自体验了点茶的过程。虽然我们的动作不如茶道师傅那样娴熟,但在师傅的指导下,我们也完成了点茶的各个环节。品尝自己亲手点制的抹茶,味道苦涩中带着一丝甘甜,令人回味无穷。茶道师傅告诉我们,抹茶的苦涩象征着人生的艰辛,而甘甜则代表着生活中的美好和希望。

通过这次茶道体验,我们不仅学习了茶道的基本礼仪和技巧,更深刻体会到了茶道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态度。茶道不仅是一种饮茶的方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追求和谐与宁静的生活方式。这种体验让我们对日本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欣赏,也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片刻的宁静和反思。

                           

八、日本书道体验

日本书道,又称“书法”,是一种以汉字和假名为书写对象的艺术形式。它起源于中国,但在日本得到了独特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书道文化。书道不仅是一种书写技巧,更是一种修身养性、追求美感和意境的艺术。

我们的书道体验是在东京大学的一个教室进行的为我们授课的老师曾在中国艺术学院进修一年。教室布置简洁而雅致,墙上挂满了各种书法作品,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书道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书道的基本知识和历史背景。书道强调“心正笔正”的精神,即心境的平和与笔法的端正。通过书道,人们可以培养专注力和耐心,提升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在书道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如何正确地握笔、蘸墨和书写。书道的过程非常讲究细节,每一个动作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规范。例如,握笔时需要保持手腕的稳定,蘸墨时需要控制墨量的多少,书写时需要保持呼吸的均匀。书道老师为我们演示了如何书写基本的汉字和假名。书写的过程包括起笔、行笔、收笔等多个步骤,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精确的控制和专注的态度。我们仔细观察书道老师的动作,感受到了书道所要求的细致和耐心。

随后,我们亲自体验了书写的过程。虽然我们的笔法不如书道老师那样娴熟,但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也完成了书写的各个环节。书写完成后,书道老师对我们的作品进行了点评,指出了我们的优点和不足。通过这次书道体验,我们不仅学习了书道的基本技巧和知识,更深刻体会到了书道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艺术魅力。书道不仅是一种书写的方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追求美感和意境的艺术形式。这种体验让我们对日本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欣赏,也让我们在书写的过程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专注。

九、日本舞蹈体验

日本舞蹈,又称“日本舞踊”,是一种以传统音乐和动作为基础的艺术形式。它起源于日本古代的祭祀和庆典活动,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舞蹈文化。日本舞蹈不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故事的方式。

我们的舞蹈体验是在东京大学一处舞蹈教室进行的。教在舞蹈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如何正确地站立、行走和转身。舞蹈的过程非常讲究细节,每一个动作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规范。例如,站立时需要保持身体的平衡,行走时需要控制步伐的大小,转身时需要保持身体的稳定。舞蹈老师为我们演示了如何表演基本的舞蹈动作。表演的过程包括起势、动作、收势等多个步骤,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精确的控制和专注的态度。我们仔细观察舞蹈老师的动作,感受到了舞蹈所要求的细致和耐心。

随后,我们亲自体验了表演的过程。虽然我们的动作不如舞蹈老师那样娴熟,但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也完成了表演的各个环节。表演完成后,舞蹈老师对我们的表现进行了点评,指出了我们的优点和不足。通过这次舞蹈体验,我们不仅学习了舞蹈的基本技巧和知识,更深刻体会到了舞蹈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艺术魅力。舞蹈不仅是一种表演的方式,更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故事的艺术形式。这种体验让我们对日本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欣赏,也让我们在舞蹈的过程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专注。

                           

结论

此次东京大学访学之旅,不仅让我们深入了解了东京大学的学术环境和科研成就,更通过参观东京塔、格力高琦玉工厂、浅草寺、东京国立博物馆、合味道拉面工厂等地,以及体验日本茶道、书道和舞蹈,全面感受了日本的文化魅力。这些丰富的经历不仅拓宽了我们的学术视野,也加深了我们对日本文化的理解和欣赏。通过这次访学,我们深刻认识到学术交流与文化体验的重要性,它们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跨文化的理解与合作。


4、新加坡国立大学访学心得

公共管理学院 王佳宜

参与新加坡国立大学项目,我收获满满。沉浸式感受多元学术氛围,与来自不同背景的同学交流,拓宽了国际视野。丰富的课程和实践活动,让我不仅学到专业知识,还锻炼了创新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这段经历令我难忘。

抵达新加坡的第一天,我就被这个城市的整洁与现代化震撼。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街道一尘不染,绿植点缀其间,展现出科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独特魅力。这种强烈的视觉冲击,让我对接下来的研学充满期待。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课堂上,我领略到了世界一流学府的学术风采。教授们的授课方式生动有趣,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教授没有单纯地讲解理论知识,而是通过实际案例和小组讨论,让我们深入了解公共政策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挑战。我们小组围绕展开激烈讨论,每个人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不断碰撞。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氛围,激发了我的学习热情,也让我学会了如何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除了课堂学习,实地考察也是此次研学的重要环节。我们参观了新加坡的最高法院、国会、克拉码头圣淘沙岛等著名景点,每一处都给我带来了独特的体验。让我对新加坡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除了在NUS的学习和生活,我还利用课余时间探索了新加坡这座城市。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融合了中华、马来、印度等多种文化。我参观了新加坡的标志性景点,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现代化与自然风光的完美结合。

新加坡的交通非常便利,地铁和公交系统覆盖了整个城市,出行非常方便。此外,新加坡的治安非常好,街道干净整洁,给人一种安全舒适的感觉。在这里生活,我感受到了高效与秩序,也学会了如何在一个快节奏的城市中保持平衡。

回顾这段研学之旅,这次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研学之旅让我受益匪浅。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学术知识,还开阔了国际视野,增强了跨文化交流的能力。NUS的学术氛围、科研实力和创新精神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与此同时,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和高效生活让我感受到全球化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这次研学经历不仅是一次学术上的提升,更是一次个人成长的过程。我相信,这段经历将成为我未来学习和生活中的宝贵财富。

总的来说,参与NUS的研学活动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它不仅让我对世界顶尖大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充满了期待。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我不仅了解了新加坡的教育体系和文化习俗,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拓宽了自己的国际视野。这次经历让我明白,世界如此之大,我们不应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而应勇敢地走出去,探索未知,不断学习和成长。这段研学经历,将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激励着我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努力,追求卓越。


5、南洋理工大学访学报告

经济管理学院 王泽旭

我很荣幸参与了南洋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科研项目的短期访学交流活动。在访学过程中,我深入接触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研究,体验了国际顶尖高校的学术氛围,并对新加坡的社会文化、教育理念以及科技创新生态有了全新认知。此次经历不仅让我对人工智能技术本身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促使我思考技术与商业、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作为全球知名的“智慧国家”,新加坡的科技应用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每个细节。新加坡,这座被誉为“花园城市”的热带岛国,以其独特的城市美学颠覆了人们对现代都市的固有想象。在这里,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与雨林的葱郁树冠相互映照,历史街区的斑斓色彩与滨海湾的科技光影和谐共生。作为访学者,我用脚步丈量这座城市的每一寸肌理,在探索中,深切感受到新加坡如何将人工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编织成一幅令人惊叹的风景长卷。站在滨海湾金沙酒店57层的空中花园俯瞰,眼前的景象犹如科幻电影的场景:三栋摩天大楼托举着巨大的“天空之船”,而船体下方,滨海湾花园的18棵超级树正闪烁着蓝紫色的灯光。这些25-50米高的树形建筑并非单纯的景观装置——树干内部藏着垂直花园与太阳能光伏板,树冠交织成空中走廊,树根处则是收集雨水的生态滤池。当我在傍晚漫步其间,看到机械花朵随音乐缓缓开合,雾气从树根升腾成梦幻的云朵时,突然理解了新加坡的城市哲学:技术不应凌驾于自然之上,而应成为重构生态的艺术工具。这让我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需要技术突破,更需要政策法规和人文关怀的同步推进。此外,新加坡的多元文化环境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独特土壤。在与当地学生的交流中,我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思维碰撞如何激发创新灵感。这种包容开放的社会氛围,或许正是新加坡能在全球创新指数中持续名列前茅的重要原因。

南洋理工大学的人工智能实验室令我受益的是其跨学科研究模式项目导师强调:AI不是孤立的技术,它需要与医学、金融、环境科学等领域深度融合。完成结业作业时,我首次将工商管理专业知识与机器学习算法结合过程中我发现:AI并非取代管理决策,而是通过数据洞察帮助人类做出更科学的判断。这种实践让我重新理解了自身专业在技术时代的价值——未来的管理者需要兼具商业思维与技术理解力,才能成为人机协同的桥梁。

此次访学极大地拓展了我的国际视野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向未来的窗口。南洋理工大学中随处可见的标语Innovate for Humanity,恰如其分地总结了此次访学的核心启示: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不是替代人类,而是拓展人类能力的边界。作为新一代管理者,我们既要拥抱技术变革,更要坚守人文价值。这段经历将激励我在技术与管理的交叉领域持续探索,为实现负责任的人工智能贡献自己的力量。


6、香港大学“国际经济与商业管理专题课程”访学报告

公共管理学院 刘姝廷  

一、导言:启程与期待

2025开年,我有幸参与了香港大学主办的“国际经济与商业管理专题课程”访学项目。这一为期七天的学习之旅不仅让我深入接触了国际前沿的商业管理理论,更通过实地参访、跨文化交流与团队协作,全面提升了我的全球化视野与综合能力。作为内学子,此行不仅是学术探索,更是一场文化交融与自我突破的实践。


二、课程学习:理论启迪与思维重塑

1.职场领导力与激励:从管理者到领导者的蜕变

首日的专题课程由尹博士主讲“职场领导力与激励”。通过案例分析,我深刻理解了“管理者”与“领导者”的本质区别:前者关注流程控制,后者则聚焦愿景驱动。尹博士提出的“情境式领导力”理论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在不同团队发展阶段(如组建期、成熟期)调整领导风格,这一理念在后续的小组合作中得到了充分实践。例如,在结业项目初期,我主动承担协调者角色,推动组员明确分工;而在项目后期,则转为支持者,鼓励成员自主决策。这种灵活的领导方式显著提升了团队效率。

2.人才发展与团队共融:多元化思维的碰撞

“人才发展与团队建立”课程中,尹博士以香港多元文化背景为例,剖析了“团队共融”的重要性。他提到:“团队的竞争力不仅源于个体能力,更取决于成员间的互补性与包容度。”这一观点在参访香港500强企业保诚时得到了验证。保诚高管分享的全球化团队管理案例让我意识到,跨国企业需通过文化敏感性培训、扁平化沟通机制等方式化解文化冲突。这让我反思:未来若参与国际项目,能否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实现协同创新?

3.商业创新与国际经济:洞见未来趋势

郑博士的“商业创新”课程颠覆了我对创新的传统认知。他强调:“创新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思维模式的迭代。”通过分析共享经济与区块链案例,我领悟到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在于“价值重构”。而关博士的“国际经济和金融”课程则为我打开了全球视野:从“中美博弈”到“东南亚新兴市场”,从“供应链重塑”到“绿色金融”,课程内容紧密贴合全球经济热点。特别是在参访香港故宫博物馆时,古代丝绸之路的贸易智慧与现代“一带一路”倡议形成奇妙呼应,让我深感历史与未来的交织。

三、参访实践:知行合一的沉浸体验

1.香港大学校园:学术圣殿的底蕴

港大校园参访中,校史馆的百年积淀与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形成鲜明对比。校园大使分享的“全人教育”理念让我印象深刻——港大不仅培养专业能力,更注重社会责任感的塑造。这种教育哲学与内地高校的差异,促使我重新思考“学习的目的”。

2.企业参访: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保诚集团的参访是此行的高光时刻。企业展厅内,数字化保险解决方案与客户数据分析平台展示了科技如何赋能传统金融。高管座谈中,一位经理提到:“在不确定性成为常态的今天,企业需通过敏捷管理应对变革。”这让我联想到课程中的“VUCA时代领导力”理论,深刻体会到课堂知识与行业实践的紧密关联。

3.文化探索:香港的多元魅力

自由活动日,我选择探访赤柱市集与太平山顶。赤柱的市井烟火气与中环的金融摩天楼形成强烈对比,生动诠释了香港“中西合璧”的独特气质。这种多元性不仅体现在城市景观中,更渗透于港大的课堂讨论与团队协作中,让我学会以更开放的心态拥抱差异。

                           

四、结业项目:团队协作与挑战突破

结业汇报要求小组围绕“Vehicle Sales in 2024”设计方案。我们团队在三天内完成了市场调研、商业模式设计与财务预测。过程中,成员间的专业背景差异(如金融、IT、人文)曾引发激烈争论,但通过应用“团队共融”策略,我们最终将分歧转化为创新点,提出了“新能源汽车销售平台自由化”的构想,并荣获“最佳创意奖”。这次经历让我意识到:冲突本身不是问题,如何管理冲突才是关键。

五、反思与成长:超越课堂的收获

1.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提升

与来自不同地区的学员合作时,语言习惯与思维方式的差异曾让我感到挑战。例如,内地学生倾向直接表达观点,而香港同学更注重委婉措辞。通过观察与调整,我逐渐掌握了“文化适配”的沟通技巧,这对我未来的国际交流至关重要。

2.职业规划的清晰化

课程中与港大校友的交流让我重新审视职业方向。一位从事绿色金融的校友提到:“未来的商业领袖需兼具盈利能力与社会责任。”这让我决心在专业学习中融入可持续发展视角,成为“有温度的决策者”。

六、结语:行囊满载,未来可期

七天的访学短暂却充实。港大课程赋予我前沿的理论工具,香港的多元文化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而团队协作的实战经验则锤炼了我的综合素养。离港前夜,我站在太平山顶俯瞰维港夜景,灯火辉煌中,仿佛看见无数机遇与挑战交织的未来。此行不仅是一次学习之旅,更是一场自我蜕变的起点。


                           



7、跨文化视域下的深度对话:香港中文大学访学有感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张卓雅

时光飞逝,仿佛只是眨眼之间,2025年1月在香港中文大学参加的人文教育与社会科学访学项目已圆满结束。这次为期一周的访学经历不仅让我在学术上受益匪浅,更在文化体验、语言能力和团队合作等方面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回顾这段时光,我深感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与成长之旅。

香港中文大学作为亚洲顶尖学府,其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国际化视野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印象。全英文授课的环境让我一开始感到有些压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适应了这种教学模式,并从中感受到了英语作为学术交流工具的魅力。教授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互动式教学方式,让我们身临其境地体验文化冲突,并学习如何化解矛盾,达成共识。不仅让我对跨文化沟通的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还让我意识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传递信息和影响他人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学问。在“The Art and Science of Influence”课程中,我学会了如何通过语言、行为和策略去影响他人,这些技巧不仅适用于学术研究,也对我未来的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除了课堂学习,项目的文化体验活动也让我收获颇丰。我们参观了尖沙咀艺术馆、维多利亚港和香港故宫博物馆等地尖沙咀艺术馆的展览让我感受到了香港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汇点的独特魅力,而维多利亚港的夜景则让我领略了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繁华与活力。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参观香港故宫博物馆的经历。这里不仅精妙地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赋予了文物新的生命力,我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这些参观活动极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也进一步加深了我对文化多样性重要性的理解。亲眼目睹古老文明与现代技术的交融,我获得了对不同文化间如何相互辉映、共同发展的深刻体会我意识到,尊重和欣赏文化差异是促进全球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关键所在。

                            

在项目的最后一天,我们进行了结业报告,为了准备这次报告,我们小组成员进行了大量的文献查阅和讨论,最终从历史、宗教、艺术和风俗习惯等多个角度对埃及与中国两种文化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小组成员共同的努力下,我们的报告最终获得了最高分,为这一周的访学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回顾这一周的访学经历,我所获得的远不止知识的增长,更在于自我能力的全面提升。身处全英文授课环境中,我的英语水平在听、说、读、写各个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视角,以及怎样在差异中寻找共鸣点,构建有效的沟通桥梁。

香港这座城市以其独特的多元文化氛围深深触动着我。在这里,东方与西方文化交织融合,传统与现代并存不悖,这种文化的碰撞与和谐共生让我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每一次漫步于这座城市的街头巷尾,都能感受到其独特的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之间的微妙平衡,每一个角落都似乎在诉说着不同文化间的故事,展示了它们如何相互影响、共同成长。而香港中文大学所提供的学术氛围,则进一步激发了我对未来学习与研究的热情和期待,在这片充满智慧火花的土地上,与来自各地的优秀学者和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与碰撞,我体验到了知识无国界的真正含义。

这次人文教育与社会科学访学项目是一次难忘的学习与成长之旅它不仅让我在学术上得到了提升,也让我在个人能力和视野上有了质的飞跃。我相信,这段经历将成为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并激励我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追求卓越实现超越。









关闭

  • 电话:0471-4995756/4992278
  • 传真:0471-4994313
  •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大学西街235号
  • 邮箱:fao@imu.edu.cn
  • 邮编:010020

此网站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像、文件)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版权所有 ?2019-2020 内蒙古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技术支持:新博网络  蒙ICP16002391号-1

版权所有? 内蒙古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备案号:蒙ICP16002391号-1  技术支持:新博网络